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

打造长三角人才生态最优市 解读湖州人才发展

发布时间:2016-10-30阅读量:981

  “十三五”期间,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强化人才发展平台建设,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打造集聚人才资源、提升人才平台、优化人才服务、发挥人才作用、创新人才体制的“五位一体”人才发展体系,增强人才工作区域竞争力,创建“长三角人才生态最优市”……《湖州市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人才发展规划)近日新鲜出炉,描绘了未来5年湖州实施人才强市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蓝图。什么样的人才在湖州最“紧俏”?各路人才成就发展、实现价值将迎哪些利好?如何保障人才在转型升级中发挥好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一一为你解读。

  ●1、南太湖精英计划

  突出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深入融合,坚持“高精尖缺”标准,深化完善引才体系,引进一批我市产业紧缺急需的顶尖人才和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十三五”期间,新增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500个以上。

  ●2、南太湖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围绕推动本土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定实施“南太湖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整合各类人才培养工程资源,建立统一的本土高层次人才管理平台。到2020年,重点遴选支持500名以上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3、“9360”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

  不断拓展与9大区域30所高校60个细分专业的校地人才智力合作内容。“十三五”期间,每年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1000名以上。

  ●4、湖州籍人才归雁计划

  建立健全湖州籍人才回湖创业创新政策体系。到2020年,全市联系服务并集聚湖州籍专家学者高端人才100名以上,吸引湖州籍高层次人才回湖创业创新600名,引进湖州籍急需紧缺人才2000名,吸引湖州籍毕业生回湖就业创业2万人以上。

  ●5、国外人才智力引进工程

  出台“海外工程师计划”,着力形成政策配套、政企联动、多层次高效率的国外人才智力引进体系。到2020年,引进各类外国专家10000人次,入选国家和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20名,新增“浙江省海外工程师”100名左右。

  ●6、新生代企业家培养“311”领航计划

  着力打造一支“政治上有方向、经营上有本事、责任上有担当、文化上有内涵”的新生代企业家群体。到2020年,培养30名左右领航新生代企业家,100名左右骨干新生代企业家,辐射1000名左右新生代企业家。

  ●7、“1112”人才工程

  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快培育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学术技术带头人。到2020年,培养500名左右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后备人选。

  ●8、南太湖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培养一批面向本土的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每年全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5万人左右,到2020年,全市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15万人左右。

  ●9、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重点培养一批新农村带头人,培养一批农村技术推广人员,支持一批农民企业家,培养一批能工巧匠型农村实用人才和一支“双创”型领军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力争达到12万人。

  ●10、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

  着力在全市建立一支在规模、结构、能力等方面与湖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1500人以上,中级以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560人以上。

  ●11、宣传文化和教育卫生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造就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强烈事业心的宣传文化和教育卫生等领域人才。到2020年,打造40个市级“文化领军人才工作室”,培养名师名校长550名左右,培养15名以上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80名。

  力推“11项工程”打造人才队伍新质态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开发人才资源就是储备发展新动能,点燃发展新引擎。

  “十三五”时期是湖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关键期、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期,形成适应赶超发展的人才优势并向科技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转化。

  要完成这一未来发展的大命题,关键靠人才。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力推11项重大人才工程,培养聚集全方位人才,为湖州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多类型的强有力人才支撑。

  11项重大人才工程分别是:南太湖精英计划、南太湖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9360”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湖州籍人才归雁计划、国外人才智力引进工程、新生代企业家培养“311”领航计划、“1112”人才工程、南太湖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和宣传文化和教育卫生人才培养计划。

  “对照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不难看出这11项重大人才工程正符合了湖州未来发展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体现我市把人才开发融入发展、服务发展、引领发展的导向。”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五年,我市将统筹推进高端人才引进培育和本土人才开发培养。

  “高精尖缺”,是引育重点产业创业创新团队和人才始终坚持的导向。围绕“4+3+N”产业发展和省级特色小镇培育需求,完善以“南太湖精英计划”为龙头的系列引才工程,列出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英雄谱”及“分布图”,推广引才活动服务外包、举办创业创新大赛、建立引才基金等市场化、常态化方式,争取引进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紧缺高端人才。

  与此同时,统筹开发培养各类本土人才队伍。优化整合教育、卫生、文化等各类本土人才培养项目资源,制定实施“南太湖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加大投入力度,改进支持方式,形成与“南太湖精英计划”配套的本土人才工程“姊妹篇”,让各类人才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建设“三大平台”迈向人才生态最优市

  “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要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才能促进人才顺利成长。“十二五”期间,湖州出台了优化企业人才服务十条举措,颁发了“湖州服务绿卡”,建立了市、县区全覆盖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和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实施成长助推“七大”行动,人才创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提升。环境优化,为企业发展带来了“甜蜜果实”: 2013年以来,引进人才项目产值和销售年增幅100%以上,利税和利润年增幅100%以上。

  人才发展规划将“优化创业创新环境”确定为主要任务之一,并明确定位为创建“长三角人才生态最优市”。

  围绕这一重要任务,规划在整合现有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力推“三大平台”建设,即人才创业平台、人才创新平台和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加强人才创业平台建设。启动建设湖州科技城,辐射带动周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金融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国家级、省级高新园区,进一步发挥创新平台功能,支持引进专业团队运营,提升管理水平。鼓励市内创业平台与市外知名孵化器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离湖孵化器,推行离湖孵化、回湖创业。支持众创空间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立市级“众创空间” 20个以上。鼓励搭建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探索形成一批农民创新创业产业带,根据产业区分组建农民大学生创业联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推动农民大学生开展众创众筹,构建创业孵化空间。

  打造高水平人才创新平台。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开展政产学研结合,大力引进名院名校和国内外创新资源共建创新载体。到2020年,技术(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实现省级高新区全覆盖,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实现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全覆盖,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6%。加快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加大重点行业省级以上学会湖州服务站建设力度,新建省级学会湖州服务站2家以上,积极争创国家级学会湖州服务站。

  优化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全市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建设“1+3+N”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培育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众包、众扶等新型业态。强化人力资源服务业管理服务,注重引进和本土培育相结合。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平台优势,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清单和服务流程,构建完善的市、县区、园区协调联动,线上线下同步运行的人才服务机制。强化外籍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建设。创新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服务方式,创新实施“123”人才服务日服务。指导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建设,加强与省海高会、新生代企业家协会等专业人才协会交流联系。积极组织开展技术研讨、产品推介、联谊交流等活动,发挥联谊会载体作用,联系人才服务企业,推动协同创新。

  破除制度壁垒释放人才改革新红利

  打开国门,才能拥有世界。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拓宽用人视野,破除制度藩篱,增强政策开放度,提高人才流动性,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尽展其能。

  一个国家如此,一座城市亦然。

  “十二五”以来,湖州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重磅出击:探索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推出了人才引进常态化评审、人才项目全程绩效评估、企业人才职称自主评审、人才股权分红激励、知识产权抵质押贷款……

  2016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为改革指明了方向。市委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着力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形成有利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时不我待。湖州的改革步伐奋勇向前。

  针对人才发展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人才发展规划按照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要求,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人才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能,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市、县区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大市场,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

  同时,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等多个方面,改进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如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推广企业人才中级职称评审改革,探索“南太湖精英计划”领军人才及团队核心成员中级职称直接认定办法,出台科技成果处置权益改革相关实施细则等。

  “人才作为生产要素,存在一个如何配置的问题,也就是配置的效益问题。然而,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往往成为‘枷锁’,限制了人才资源的流动,使其无法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需要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提高人才的使用率,实现人力资本效益最大化。

  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创新人才编制管理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逐步实行备案制管理,建立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统筹管理、动态调整机制。允许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试行设立特设岗位,引进顶尖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不受岗位总量、岗位等级、结构比例限制。实施校企人才“双进”制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吸引优秀企业家、企业“千人计划”、“南太湖精英计划”专家兼职,担任研究生兼职导师或创业导师。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和专业技术人才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在职创业或组织选派到相应企业挂职,可按规定获得报酬。

  为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湖州从人才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着手。在生活上,制定人才团队分类目录,为人才享受安家补助、子女就学、医疗保障、购(租)房补贴等提供分类施策的依据。制定实施加强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实施意见。

  在工作上,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知识产权评议机制、创新人才维权援助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机制,落实风险补偿措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人才发展财政专项投入,市、县区要积极与社会资本合作探索设立产业引导子基金,支持人才创业投资。探索股权众筹等新型融资服务,深入实施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阳光工程”,完善人才项目绩效评估、动态退出、经费专账管理制度,拓宽人才券适用范围,加大信息公开和第三方监管力度。

  发展目标:

  1、人才资源总量较快增长。到202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83.9万人。

  2、人才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到2020年,全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20.9%,万人拥有R&D活动人员达到75人年,专业技术人才高、中、初级职称的比例达到8:28:64,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0%以上。力争“南太湖精英计划”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和人才达到1000个左右,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10000人次,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5000人以上。

  3、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到2020年,全市人力资本投资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6.2%,人才贡献率达到39.3%。

  4、人才竞争优势持续增强。加大市、县区人才发展财政专项投入,基本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人才投入机制。

  主要任务:

  (一)精准引育重点产业创业创新团队和人才。围绕“4+3+N”产业发展和省级特色小镇培育需求,完善以“南太湖精英计划”为龙头的系列引才工程。加大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建设力度。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收购或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吸引使用当地优秀人才。(二)统筹开发培养各类本土人才队伍。优化整合教育、卫生、文化等各类本土人才培养项目资源,制定实施本土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加强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持续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加快推进人才平台建设,支持高层次人才离湖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项目成长助推“七大”行动,加快推进上市挂牌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完善“湖州服务绿卡”、优化企业人才服务“10条”等政策举措。(四)改革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制定实施《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实施意见》,在人才引育、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制定一批实施办法。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鼓励支持县区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蓄水池”和创业项目孵化器。


楼友会| 湖州市人才市场| 湖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联系电话:0572-253 0818

地址:湖州市吴兴区区府路1188号总部自由港H幢4楼  CopyRight©2016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85号 浙ICP备17012711号-1